苏州30岁女子因减肥大把脱发,医生给出护发指南→

2025-05-09 16:44:00

医生科普脱发防治知识。苏报融媒记者 李静/摄制

近年来,脱发问题已不再是中老年群体的“专属困扰”,越来越多的“90后”“00后”开始因发际线后移、头发稀疏而焦虑。脱发不仅影响美观,还可能对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那么,导致年轻人脱发的原因有哪些?不同类型的脱发应采取哪些应对策略?市民对脱发的认识存在哪些误区?我们平日该如何科学护发?针对这些问题,苏报记者进行了采访。

压力大、减肥、“拔毛癖”

你有类似脱发困扰吗?

28岁的张先生是一名互联网公司的程序员,平日经常熬夜加班,工作压力较大。近两年,他发现自己的发际线明显后移,头顶头发逐渐稀疏,头皮清晰可见。还没结婚就遭遇脱发困扰,张先生于是来到相城区皮肤病医院就诊。医生经过详细检查,诊断其为“雄激素性脱发”。这是一种与遗传和激素水平相关的脱发类型,患者通常表现为发际线后退、头顶头发变细变软。医生为他进行了药物治疗,并配合调整作息、减少熬夜。经过半年的治疗,张先生的脱发情况有所改善。

皮肤镜检查。苏报融媒记者 李静/摄

30岁的李女士为了减肥,严格控制饮食,近一年很少吃肉类和主食,仅吃蔬菜和水果。今年年初,李女士发现自己的头发明显变薄,洗头时大把脱落,梳子上也总是缠满断发。焦虑之下,她前往相城区皮肤病医院就诊。经检查,医生诊断其为“休止期脱发”,即由于营养摄入不足,毛囊提前进入休止期,导致头发大量脱落。医生建议她恢复均衡饮食,增加蛋白质、铁、锌等营养素的摄入,并辅以药物治疗。四个月后,李女士的脱发情况明显好转。

15岁初中生小林的妈妈发现孩子头上有一块地方不长头发,皮肤发黄、还有些结痂。就医后,医生询问得知,小林在作业多、压力大的时候,喜欢用手拽头发,久而久之,部分区域的毛囊被破坏,毛髓质甚至被拔出,导致局部皮肤增厚、色素沉着。医生诊断其为“拔毛癖”,属于一种心理行为问题,常见于学业压力大的青少年。经过心理疏导和行为矫正,小林逐渐改掉了拽头发的习惯,受损区域的头发也开始缓慢生长。

这些误区可别中招

护发指南一定收好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市民被脱发问题困扰,其中不乏年轻人,门诊上不少人对脱发的认知存在误区。”苏州市相城区皮肤病医院皮肤科主治医师瞿君介绍,许多人一发现掉发就恐慌,但实际上,头发有自己的生长周期,每天脱落50-100根,属于正常现象。只有当脱发量明显增多、头发逐渐稀疏时,才需要警惕病理性脱发。

患者接受治疗。苏报融媒记者 李静/摄

目前,脱发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激光疗法、植发手术等。近年来,植发广告铺天盖地,不少年轻人希望通过植发,快速改善脱发问题。然而,瞿君提醒,植发并非适合所有人,尤其是雄激素性脱发患者,若未先通过药物稳定脱发趋势,植发后原生发仍可能继续脱落,导致“植了又秃”的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饮食对毛发健康至关重要。头发的主要成分是角蛋白,需要充足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支持其生长。过度节食、挑食可能导致营养性脱发。因此,瞿君建议市民每日可适量摄入鱼类、豆类等优质蛋白,补充维生素,避免高糖高脂饮食。与此同时,长期熬夜、精神压力过大会影响内分泌,导致毛囊供血不足,加速脱发,因此市民应规律作息。此外,科学护发也很关键,市民尽量减少烫发染发频率,避免使用劣质洗发水,洗头发时水温不宜过高,避免使用吹风机高温直吹头皮。

(苏报融媒记者 李静/文)

编辑:钱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