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好,我是反诈中心的民警。请问您刚才是不是接到了境外的电话?请当心,对方是骗子,千万不要给对方转账或者汇款!”当诈骗电话盯上你的时候,有一群人比骗子更着急,他们就是市公安局李沧分局反诈中心的民警。近年来,面对不断翻新的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手段,市公安局李沧分局在打击犯罪、预警劝阻、追赃挽损、宣传防范等领域持续发力,反诈民警们与骗子拼速度、抢时间,帮受害人挽回损失,默默守护群众的“钱袋子”。昨日,记者走进市公安局李沧分局反诈中心,看反诈民警如何与骗子“赛跑”。

青岛市公安局李沧分局反诈中心工作人员接打电话。
电话预警和骗子“拼速度”
昨日上午9时,记者刚走到市公安局李沧分局反诈中心办公室的门口,就听见里面传出通话的声音,“您好,这里是李沧公安反诈中心,刚看到你接到一个境外的电话,请注意,不要上当受骗。”原来,反诈中心工作人员发现辖区一位老人疑似正在跟诈骗分子通话,于是立即用办公电话给老人拨打电话。在接线辅警的询问下,老人说,刚才自己确实接到了一个电话,对方说是自己外孙的朋友,外孙在旅游的时候不小心受伤住院了,紧急需要2万元手术费。“老人的反诈意识比较强,还没等骗子说完就挂掉了电话,我们也松了一口气。”辅警谭鹏说,近几年这种诈骗手段很常见,部分老人由于关心孩子的安危而误入陷阱。反诈中心民警和辅警的工作就是和骗子“拼速度”,在群众上当受骗前做出示警,守护老百姓的钱包。
市公安局李沧分局反诈中心指导员商立兴说,在与骗子“赛跑”的过程中,比较难劝阻的是获得了一些小利的人。比如在投资理财型诈骗案中,骗子为了钓“大鱼”,会先让受害人尝到一些甜头,一些受害人在此时收到警方的提醒,会觉得警方多管闲事,妨碍自己挣钱。一旦出现这种情况,民警或辅警在电话中劝说不成,就会和受骗人所在的辖区派出所联系,及时赶到受害人家中劝阻。
还有一些受害人对冒充公检法人员的骗子信以为真,在对方的提示下安装了一系列软件,屏蔽外界信号,并听从骗子的指示不跟任何人联系。当真正的警察打来电话的时候,反被当成了骗子。“遇到这种情况,市民可以到就近的派出所查询或者拨打110电话,这样就知道谁是真警察了。”商立兴说,他们的工作就是和骗子抢时间、拼速度,争取在第一时间劝阻成功。同时,每一次通话也都是一次宣传教育,民警和辅警会详细地向市民讲解反诈知识。
“电信诈骗本质上是非接触式犯罪,受害人被洗脑后,往往会通过手机或银行转账。当受害人遭遇电信诈骗时,只有及时快速地提醒劝阻,才能帮受害人保住‘钱袋子’。”商立兴说道。今年3月份,市民吕先生到某银行网点办理取现业务时,银行柜员发现吕先生的言行存在异常,及时与反诈中心联系,民警立即赶到银行核实。经查,吕先生在一名网友的诱导下准备购买国际黄金期货,对方以不支持线上支付为由,要求吕先生用现金进行线下交易。经过民警劝阻,吕先生幡然醒悟,避免了财产损失。
为加强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工作,提升预警劝阻工作质效,李沧警方运用“外部合力”,对银行、金店、快递、通信等行业从业人员开展反诈培训,有效拓展反诈预警渠道;同时,完善“短信+电话+见面”方式,对高危预警信息实行“秒级响应”。
反诈民警24小时在线
“您好!我是反诈中心民警,您刚才接到的可能是诈骗电话!”这样的预警通话,反诈民警每天要重复上百次。
接线辅警谭鹏告诉记者,他对几十种常见的电信诈骗方式早已了如指掌。刚刚向一位老人说明了骗子冒充熟人的手法,他又接到了一起骗子冒充投资理财人员进行诈骗的警情。“您好,这里是李沧公安反诈中心……”通话时,谭鹏会先亮明身份,以警示受害者,让其快速从被骗的场景中清醒。他耐心地向受害人说明情况,并拆穿诈骗分子的诈骗手段,提醒受害人如果要投资理财,一定要去正规的投资机构,如果再遇到类似的诈骗电话,一定要第一时间报警。谭鹏说,随着反诈知识宣传力度越来越大,群众的警觉性也在不断提高。
记者看到,一上午,市公安局李沧分局反诈中心接线人员几乎没有空闲。谭鹏告诉记者,自己日均接打电话200个左右,最近几天最多时,一天接打了220多个电话。下班后回到家,脑子里还想着各种对话,嗓子也直冒烟。
“我们反诈中心是24小时值班,随时保持3名接线人员在岗。这是我们的工作要求,不论何时,一定要打通电话。”工作人员说,哪怕是到了深夜,大部分人都已经休息了,但只要骗子不休息,他们就不会休息。有时候给受害人打电话,对方不接,他们会接二连三地打过去。“有时拨通电话后发现当事人并没有上当。如果当事人因为我们的一通电话及时清醒过来,避免了上当受骗,便让我们的工作有了成就感。”谭鹏说道。
筑牢“识骗防骗”防火墙
反诈不仅看破案,更要看防范。针对当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手法不断更新升级的特点,李沧警方坚持反诈宣传跟着警情走,借鉴身边真实案例,分析不同案件易受害群体心理,探索创新反诈宣防策略,为人民群众捂住“钱袋子”、护好“幸福家”。
“百万扶贫款是骗局,天上不会掉馅饼!你在损失养老金的同时,甚至还有可能成为电诈集团的‘帮凶’!”这是李沧公安反诈民警进社区针对中老年群体开展的一场反诈宣传,也是反诈工作的一个缩影。李沧警方以警网融合机制为抓手,将警力充分融入网格,通过“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场所、进单位、进景区”等“六进”反诈宣传,揭露犯罪分子的作案手段和诈骗伎俩,以案说法警示教育群众,让群众入耳入心。同时,李沧警方在辖区电子屏、宣传栏,布置宣传海报、标语、音视频,形成反诈宣传“抬眼可见、驻足可观”的浓厚氛围。
/ 延伸 /
追赃挽损 守护市民“钱袋子”
近年来,面对诈骗团伙专业化、跨境化的趋势,李沧警方聚焦“杀猪盘”“刷单返利”等高发案件,开展“断卡”“净网”专项行动。去年年初,反诈中心深入研判案件线索,辗转多省,成功打掉一个为电诈集团开发诈骗软件的犯罪团伙。“近年来,随着公安机关‘断卡’行动深入,电诈犯罪团伙线上转移赃款成本大幅提升,开始雇佣‘车手’,进行线下资金转移。”青岛市公安局李沧分局反诈中心指导员商立兴说道。今年2月份,反诈中心接市民米先生报警,其通过快递将黄金寄往外省后,才意识到可能遭受电信诈骗。接到报警后,民警迅速赶赴收货地点,并在当地警方配合下,成功将再次取件的犯罪嫌疑人抓获,现场查获他人邮寄的黄金一包。随后,民警顺线将其上线捉拿归案。
此外,电信诈骗案件价值大,很多人被骗后,背负巨大的精神压力。李沧警方坚持“破案与追赃同步”,将追赃挽损作为反诈工作的重要一环,推动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双轨并行,最大限度减少群众损失。“去年我们在侦办一起电诈案件时,受害人分别将被骗资金转入梁某、周某的银行卡,虽然梁某、周某都是一级卡嫌疑人,但是经过调查,这两人均无法认定为帮信罪。”商立兴说道,为帮助受害人挽回损失,李沧警方多次研讨,根据相关法律,向受害人出具“民事诉讼建议函”,引导受害人在手机上下载“人民法院在线”APP,通过网上远程对涉案主体嫌疑人进行民事诉讼,最终成功追回赃款。此次胜诉判决是青岛警方首次通过民事诉讼帮助受害人追回赃款,为全市处理类似电诈民事诉讼案件提供了参考范例。截至目前,李沧警方累计出具了70余份“民事诉讼建议函”,有效回应群众诉求,探索了一条追赃挽损的新途径。
来源|青岛早报记者 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