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视野 | 靠山不“吃”山,民宿见炊烟

2025-05-11 10:39:00

在临沂客户端讯暮春时节的蒙山,草木葱茏,绿意盎然。沿着大青山下错落有致的石板路前行,路旁垂柳轻拂,玉兰吐蕊,一栋栋名为“梅岭”“青山悦”“云栖谷”的精品民宿掩映在青山绿水间。炊烟袅袅中,一幅被乡愁浸染的山水画卷在费县薛庄镇徐徐展开。

在许多地方尚在依赖矿产资源开发的发展模式时,这个背靠蒙山的小镇另辟蹊径,将生态优势与文化底蕴转化为发展动能,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民宿产业集群,走出了一条靠山不“吃”山的特色发展之路,描绘出乡村振兴的生动样本。

靠山不“吃”山,“吃”什么?近年来,薛庄镇瞄准当地独特的文化资源。突出民宿+红色文化,依托独有的《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和大青山胜利突围的红色故事等资源,吸引来源源不断的客流量。

“刚刚送走外地的几波游客,我得抓紧收拾好房间,别让新来的游客久等了……”费县文旅集团青山悦民宿的经理小丰一边忙碌一边说。

在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馆附近,有一个远近闻名的“青山忆”民宿聚集区,每当春暖花开的时候,这里的游客就多了起来,有的是奔着大青山突围的红色路线来的,有的是为这好山好水来的。仅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游客接待量就突破了5万人次。

据薛庄镇党委书记刘金山介绍,薛庄镇锚定“生态文旅型”定位,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构建全域旅游新格局、争做精品旅游新标杆”部署要求,以创建“省级旅游民宿集聚区”为主攻方向,持续提升民宿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水平,打造薛庄镇美丽经济、幸福产业的全新支撑点。

这一战略的背后,是当地深厚的文化积淀——《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大青山胜利突围战旧址、颜真卿文化发源地,三大文化名片为薛庄镇提供了独特的发展优势。

“最近,因为柬埔寨公主的演唱,《沂蒙山小调》更火了。这首经典歌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中国优秀民歌,蜚声海内外,不少人是奔着它来的。”小丰说。

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赋予薛庄镇的民宿产业以灵魂。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馆、颜氏文化园等景点与民宿集群相互赋能,形成了完整的文旅生态链。

靠山不“吃”山,绿水青山成就金山银山。

在彩山前村,300年的桂花树和漫山遍野的仙人掌与改造后的民宿相映成趣。这个曾经默默无闻的小村庄,如今成为网红打卡地,节假日期间的民宿“一院难求”,带动村集体年增收10万元,户均增收7200元。

薛庄镇的发展实践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作为“中国板栗之乡”“中国西瓜之乡”,当地空气负氧离子含量高,水质甘甜,生态环境优越。这些先天优势为民宿产业提供了天然的发展土壤。省级民宿集聚的高地渐次隆起。

靠山不“吃”山,薛庄镇民宿产业的要素支撑靠什么?

盘活闲置资源,唤醒农村发展活力,是费县针对农业农村领域创新发展的一个缩影。

和薛庄镇一样,文旅资源丰富的东蒙镇也尝到了盘活闲置资源搞文旅的甜头。“五一”假期,在北刘庄村的乡村共富大院内,前来研学的孩子们忙着做手工,享受着大山里的自然清新,不远处则是别具特色的乡间民宿。该村依托周边丰富旅游资源,探索“国企助力、先租后返”、合作共享等运营模式,租赁农房和宅基地260间,建设民宿集聚区,以农文旅深度融合,助力村集体年增收50万元。

不占山,不占地,民宿片片起。向融合发展机制寻求发展要素,薛庄镇构建起“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盘活了闲置宅基地,拓宽了民宿发展空间,为农村发展注入了一池春水。

“我们坚持规划先行,规划引领产业升级,通过聘请专家针对‘青山忆’民宿进行深入调研、反复论证,加快推进编制民宿集聚区发展规划。目前,薛庄镇已成功申报五星级民宿2家、四星级民宿4家。”刘金山介绍。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薛庄镇正推动民宿产业向更高层次迈进。总投资3.2亿元的“青山里”艺术家部落、投资1亿元的天蒙山居等项目相继开工,显示出产业升级的强劲势头。

从靠山吃山到生态立镇,从资源依赖到创新驱动,薛庄镇的民宿产业转型之路传递着乡村振兴的无限可能。在这里,文化记忆被重新唤醒,生态价值被充分释放,传统村落焕发新生机。这片蒙山脚下的土地,正书写着新时代的“山乡巨变”。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文卿 通讯员 李美

编辑:杜凤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