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一”假期,潍坊市寒亭区的牟家院村,热闹得跟炸开了锅似的。平日里外出的年轻人趁着放假回了家,另外从北京、上海、济南等地,还有本地的“文艺青年们”,都一股脑地往这村里钻。他们来这儿,不为别的,就为了参加牟昌非办的乡村戏剧节。

牟昌非办的这个乡村戏剧节,一年得办两回。从第一回办到现在第十八回,风里来雨里去,着实不容易。在这儿,可不只是传统的戏曲展演那么简单,村里的田间地头都摇身一变,成了来自五湖四海戏剧爱好者的创作、展示舞台。您想想,这平平无奇的田埂地头,突然就成了艺术的天地,是不是挺有意思?


来自上海的赵川带着他的“草台班”民间剧团,相中了村里的梨园。他们把这儿当成了实验场,尝试以农村剧场实践为路子,一门心思关注基层问题,还特别强调文艺得和周围生活产生积极关联。您说,在梨园里演剧,把那些村里的事儿、百姓的生活揉进戏里,多新鲜呐!另一边,“北京流火TENT”选在了村里的打麦场,准备上演帐篷剧《天空是一所大学》。想象一下,在那晒满麦子的场地上,支起帐篷演起戏,又会是怎样一番光景?更别提还有神秘的傩戏穿插其中,时不时给大家来个惊喜,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



牟昌非作为这次戏剧节的组织者,自己也没闲着,直接参演了进去。他说:“其实大家带来的都是戏剧半成品,来到村里,再和村里的实际一结合,想法就能和村子产生关系,说不定还能碰撞出更多意想不到的火花。” 5月1日、2日这两天,大家都忙着选址排练,在这假期接下来的日子里,这些作品就会陆陆续续和大家见面。到时候,又不知道会有多少精彩故事在这村里上演。





牟昌非是从牟家院村走出去又返乡的青年。这些年,他在村里可没少折腾。除了这乡村戏剧节,还把“乡村图书馆”“乡村瑜伽”都引进了村里。戏剧节期间,整个村子都热闹起来,昌非的父母、亲戚也跟着忙前忙后。那些来参加戏剧节的人,吃住都在昌非家里。采购食材、做饭、洗碗,这些活儿一桩接着一桩,根本忙不完。每天忙到最后,最后一个吃饭、最后一个睡觉的,永远是昌非的母亲孙瑞芹。您说,这老人家得多辛苦?可她嘴上没一句抱怨,心里想着的,大概就是儿子办的事儿热闹,能给村里带来不一样的变化,再累也值得。














(大众新闻记者 陆金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