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点生活|杭城访恩师

2025-08-25 12:02:00

潮新闻客户端 李国莺

清晨六点钟就起来,穿上最喜欢的裙子,从上海赶赴杭州,参加几个同学的约定,去看望大学时的班主任沈老师。

坐上地铁,依然有点迷迷瞪瞪,闭上眼,脑子不时闪过老师的身影,闪过一张张青春的照片。

那年的我们,高中毕业,考上师专,稚气未脱,青春昂扬,如野蛮生长的荒草,摁不住勃勃生机。

沈老师大学毕业不久,比我们大少许,犹如我们的兄长,脸略黑,衣着朴素,性格沉熟稳重,不苟言笑。是我们的班主任兼古汉语老师。他上课很是认真,条理清晰,一板一眼。

短短的两年,没有过多的交流。毕业之后,大家各奔东西,听说沈老师也回到金华。此后,再也没见。

网络拉近了世界的距离,有了微信,班长把沈老师拉进班级群里。但他只在班级群里偶尔露脸,平常深潜水中。

一年前,沈老师出版散文集《江南物语》并签名分发,免费邮寄给需要的学生,这在我心中掀起微澜,我心想,老师对我们学生不仅有情有义,而且慷慨大方啊。我辗转从老友手中得到这本书。

看他这本大作,如同看一个长者在打太极拳,一招一式,行云流水,稳稳当当,内功深厚。

读这本书,犹如走进历史博物馆,写历史人物,引经据典,叙事生动,一个个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丰富而立体,并且有独到的见解,思维缜密,值得一品再品,一读再读;对古风礼俗的记述,既能追本溯源,又有自己童年的回忆,更有对传统的敬畏和对故土的深情;对于花草树木的描写,细致入微,鲜活灵动,而在山水游记中,既有对文化的探寻,也不乏精彩的描绘和有趣的故事,让人忍俊不禁。

都说文如其人,读沈老师之文,消弭了时空距离,走近了他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他的博学严谨,真诚,不花哨,不浮躁,实实在在,严肃中带着温和,严谨中不乏智慧,甚至感受到他的温情和幽默。

沈老师一如当年,却又不似当年。

是这本书重新搭起了师生的桥梁,读完之后心有所动,于是写了一篇读后感,文字缩短了心里的距离,便斗胆加了他的微信,又在老友的撺掇下,把一篇小文《故乡的烧饼》发给他。

没想到,沈老师当即帮我进行了一些删改,并推荐到潮新闻晚潮副刊发表。而文章也获得众多好评和点赞。

我委顿的自信突然如竹子一般生长起来。

我对文学的兴趣始于少年,那棵种子埋在地下,却因为生活的琐碎和工作的忙碌被冷落,土地似乎荒芜,种子似乎干枯,偶尔,见当年的文友作诗写文,心中升起某种渴望,仿佛地底下的呼唤,遥远而模糊,但分明有个声音响起。

而现在,那声音却如洪钟一般回响,沉睡的种子渐渐被唤醒。我重新拿起秃笔,写作成了我的生命的出口,我享受着无拘无束的笔下世界,好像自己骑着骏马奔驰在辽阔的草原。

我感谢老友,感恩老师!坐在火车上,我任思绪飞扬……

不知不觉,杭州东站到了。季同学和童同学早已等候在地铁口,而后一起驱车到老师预定的饭店。原本应该是我们请沈老师的,但他执意坚持:你们来看我,理应我来做东道主,这是礼仪常识,不容商量。我们拗不过,也只能顺了他的心。尊重他的意愿也是对他最大的尊敬吧。

此时,沈老师父女已先我们在饭店等候。

沈老师面色红润,白色T恤,蓝色裤子,精神抖擞,更令人惊奇的是,虽年近七十,却依然一头乌发,原生原味。一见面,他就一一叫出了我们的名字,让我们倍感亲切。

在路上还在忐忑不安,分别三十七年后再聚首,师生坐在一起,会聊些什么,会不会有陌生感?没想到,相见时,居然没有半点违和感。大家一坐下,就叽叽喳喳说个不停,好像要把那么多年的话一咕噜地倒出来,迫不及待似的。

沈老师满面笑容,和大家一起聊,聊起班里的同学,事隔这么多年,他几乎能记起每个同学的性格特点,认真负责的班长,爱画画的小爱,胖乎乎的琴,瘦瘦的王同学,漂亮可爱的小月,一一道来,如数家珍。

当年,我们班43位同学,是他到杭州屏风山疗养院一个一个地招来,两年后又一个一个地送走。我们,是他惟一从头到尾带完整过的一批学生;而他,此生也唯一当过我们一个班的班主任。

我担任多年的班主任,自然懂得他的心情。

每个学生都好像自己的孩子,虽然放飞,却一直牵挂。而我们犹如他的弟弟妹妹,在他的生命中,他应该也是一直在关注着,思念着,牵挂着,尽管不言不语。

他时而欢喜,时而欣慰,时而遗憾……此刻的他,是我们的老师,我们的兄长,又是我们的朋友。

这是我们几个人的宴会,又好像是全班人的盛会。

近四十年的光阴,浓缩在四个小时,就是把一个个文件打包了,压缩了,也是忙不迭的呀。

光阴就在我们的亲切的交谈中,在深情的凝视中,悄悄地溜走。

又到了告别的时候……

人生就像一条江河,在滚滚洪流中,都说大浪淘沙始见金。几十年的光阴,散的散,走的走,而永远不变的却寥若晨星。师生情,同学情就是那可颗恒久不变的星辰吧。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