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关于嚼槟榔导致口腔黏膜下纤维化(OSF) 的患者经早期干预成功康复的病例,被国际顶级医学期刊《英国医学期刊》(BMJ)接收并即将发表。这例由广州开发区医院皮肤科罗泽宇主治医师和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罗迪青教授共同报道的罕见康复案例,不仅彰显了顶级期刊对槟榔危害的重视,更以鲜活实例证明了对槟榔引起的口腔黏膜下纤维化进行早期干预有重要意义。

槟榔 图/视觉中国
槟榔瘾青年口腔现“大理石纹”确诊癌前病变
2023年6月,一名26岁的小伙子因皮肤瘙痒到罗泽宇大夫门诊就诊。问诊中他提及自己口腔有持续三个月的“灼热感”,且张嘴逐渐困难。深入追问发现,患者已连续一年多每天咀嚼槟榔5片以上。罗医师介绍,虽然患者嚼槟榔只有一年多时间,但是其口腔检查更显示有触目惊心的变化:原本红润的口腔黏膜失去血色,呈现独特的网状大理石样苍白,尤以颊黏膜为甚,用手触之,感觉黏膜弹性显著下降。
鉴于这种情况少见,罗泽宇大夫介绍患者去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东院请专家会诊。
病理活检进一步证实了大夫的担忧——表皮萎缩、基底细胞液化变性、黏膜下胶原纤维异常增生,伴炎性细胞浸润。东院的罗迪青教授当即诊断为“槟榔诱发的口腔黏膜下纤维化(OSF)”。
口腔黏膜下纤维化(OSF)特征为口腔黏膜进行性纤维化,导致黏膜硬化、僵硬、张口困难及味觉减退。研究显示,约10%的OSF患者最终可能恶变为口腔癌。

长期咀嚼槟榔,口腔黏膜出现大理石纹样改变
当机立断停槟榔,一年后重获健康
“你口腔现在的改变是明确的癌前病变,要立即停止嚼槟榔!”罗迪青教授提醒小伙子,并要求其彻底戒除槟榔,同时增加维生素摄入及新鲜蔬果饮食。令人欣慰的是,患者严格遵从医嘱,立即停止咀嚼槟榔。一年后,其口腔烧灼感消失,张口功能基本恢复,黏膜病变恢复正常。这一成功逆转的案例证明,尽快停止嚼槟榔对OSF治疗有重要意义。
事实上,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早已将槟榔列为1类致癌物,其所含的槟榔碱也被认定为“可能致癌物”。OSF作为槟榔消费的直接后果,是一种公认的口腔潜在恶变可能的疾病,即便停止咀嚼,病变仍可能持续进展,最终发展为口腔鳞状细胞癌。“此例患者的康复实属幸运且不多见,”罗迪青在病例报告中强调,“OSF传统治疗困难重重,这更凸显了’早诊早治’和‘彻底戒除槟榔’的决定性意义。”近年来,伴随嚼槟榔习俗在多国蔓延,OSF发病率以较快速度攀升,已成重大公共卫生挑战。
BMJ对此病例的接纳,标志着国际医学界对槟榔健康风险的持续警惕。罗迪青教授表示,嚼槟榔的人,如果口腔出现不明原因烧灼感、苍白网纹、张口受限,需尽快就医。停止咀嚼槟榔可能是阻遏病变恶化的最有效手段。
文| 记者 张华图| 受访者提供
编辑:李可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