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绵阳经济运行情况
(2025年7月22日)
绵阳市统计局
上半年,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把发挥中国科技城优势加快建成省域经济副中心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总牵引总抓手,大力实施“八大行动”,着力推进“587”重点产业建圈强链,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上半年全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上半年绵阳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130.4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29.7亿元,增长3.4%;第二产业增加值895.2亿元,增长6.5%;第三产业增加值1105.5亿元,增长7.6%。
一、农业生产稳步提升
初步统计,上半年,蔬菜及食用菌产量同比增长3.5%,水果产量增长6.7%,茶叶产量增长5.8%。水产品产量7.5万吨,增长5.1%。
二、工业生产总体平稳
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5.0%。
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1%;股份制企业增长8.7%,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12.5%。
分行业看,38个大类行业中有23个行业产值保持增长。其中,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同比增长22.2%,汽车制造业增长16.4%,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3.5%,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9.5%。
从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看,液晶显示屏同比增长105.9%,锂离子电池增长81.9%,汽车增长41.3%,化学农药原药增长31.0%,房间空气调节器增长27.5%,发动机增长21.8%。
高技术产业稳步增长。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产值同比增长12.6%。其中,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增长20.0%,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增长17.6%,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增长13.2%。
1-5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742.0亿元,同比增长9.6%;实现利润总额55.0亿元,同比增长0.7%。
三、服务业较快增长
上半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6%。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长24.7%,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13.0%,批发和零售业增长7.5%,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5.4%,金融业增长4.6%。
四、固定资产投资企稳回升
上半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1.8%。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2%。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9.9%;第二产业投资下降18.7%,其中,工业投资下降18.7%,工业技改投资下降25.7%;第三产业投资增长14.5%。
从房地产开发看,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21.7%。商品房施工面积下降22.6%,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27.1%。
五、消费品市场平稳增长
上半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90.9亿元,同比增长6.7%。
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768.3亿元,同比增长6.7%;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22.6亿元,增长6.6%。
按消费形态分,餐饮收入156.2亿元,同比增长6.2%;商品零售834.7亿元,增长6.8%。在商品零售中,限额以上企业(单位)通过互联网实现的商品零售额35.7亿元,增长43.9%。
从限额以上商品品类看,16个商品品类中14个实现增长。其中,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同比增长36.2%,日用品类增长29.5%,家具类增长22.7%,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22.5%,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19.4%,中西药品类增长3.3%。
六、财政金融运行良好
上半年,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34.9亿元,同比增长7.5%;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311.8亿元,增长4.4%。
6月底,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8521.3亿元,同比增长12.3%;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5530.2亿元,增长14.3%。
七、进出口持续增长
上半年,全市进出口总额182.1亿元,同比增长23.5%。其中,出口额135.5亿元,增长34.7%;进口额46.6亿元,下降0.7%。
八、居民消费价格小幅上涨
上半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0.1%。分类别看,其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3.5%,衣着价格上涨3.1%,教育文化娱乐价格上涨1.3%,医疗保健价格上涨0.4%,食品烟酒价格上涨0.1%,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下降0.2%,居住价格下降0.3%,交通通信价格下降2.3%。
总的来看,上半年全市经济平稳运行。但当前影响经济运行的外部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依然较多,市场需求仍待提振,经济持续回升基础仍需加力巩固。下阶段,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积极融入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扎实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持续用力扩大有效需求,坚定不移做强产业支撑,进一步优化产业生态、强链延链补链,推动重点产业链形成强力支撑,发挥中国科技城优势,加快建成省域经济副中心,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绵阳新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来源:绵阳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