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位于临桂区大皇山旁的大皇山再生水厂(一期)建设工程进入试运行阶段。
再生水厂,也就是污水处理厂。走进大皇山再生水厂(一期)建设工程你会发现,印象里传统污水处理厂的钢筋混凝土构筑的大水池都被“藏”在了地下,地面上取而代之的是大片绿地草坪、徽派风格的房屋,这里更像是一座生态花园。
污水处理藏在地下
前几天,记者来到位于临桂区人民南路与Z007道路交叉口旁的大皇山再生水厂(一期)建设工程现场。此时,厂区还用施工围挡围着。
走进围挡,放眼望去,地面部分方方正正地分成两块:一块面积稍小的为水泥路面,另一块则是由大大小小的草坪铺设而成。四周还有数栋用于生产、办公的楼房,统一的徽派民居建筑风格,青瓦白墙,非常有特色。
从草坪旁的一栋房子往前走,就来到了隐藏在地下的污水处理设施核心区。
大皇山再生水厂(一期)建设工程技术负责人梁月利告诉记者,该项目在设计规划时,突破了传统污水处理厂用地观念,充分利用竖向空间,自上而下分别是地面绿化层和规划休闲区域、覆土层、检修层、污水处理区域。“传统污水处理厂各个污水处理环节的单体建筑都是分开建设的,占地面积比较大。我们采用半地埋厢式结构,局部深度达到地下10米,整体采用集约型布局,大幅节约用地并隔绝异味和噪声。”
记者看到,在厂区里有两根竖管,梁月利表示,这是用于气体排放的。“在污水处理环节中,通常预处理、生化池的前几个步骤会产生一些不好闻的气味,我们会对这些气体进行收集、处理,确保排放的气体符合环保要求,同时不产生异味。”
之后,梁月利带记者参观了部分污水处理环节。在混凝及高效沉淀池旁,巨大的池子被密集的、网眼大小不同的金属格栅分割。梁月利解释说,这是污水处理的倒数第五个步骤。
梁月利详细介绍了污水变清水的流程:从厂外收集来的污水,先通过粗格栅、细格栅,这样一来,塑料袋、树枝等大颗粒杂物就被拦截了;“过筛”后的污水流入沉砂池,其中的泥沙、有机物残渣等固体悬浮物会沉淀下来;接下来,污水进入改良A2/O生物处理池,这里的活性污泥中含有大量微生物,它们会‘吞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随后,污水经过二沉池、高效沉淀池及反硝化过滤池,浑浊的水逐渐分层,上层的清水通过紫外线消毒杀菌环节就变成了清澈的再生水,下层沉淀出来的污泥则通过回流到污泥脱水间进行脱水处理,再外运集中处置。
梁月利说,这就是一滴污水从进厂到变成清水出厂的全过程,这个过程全部在地下完成。
智慧水务系统智能监控
据悉,大皇山再生水厂(一期)建设工程于2023年1月开工建设,占地约64亩,设计污水处理规模为6万立方米每日。项目新建进水、尾水管及回用水管共约3.9千米,其中,管径1000-1450毫米的污水管长度约1.9千米;中水回用管管径800毫米,长度约2千米。
“因为污水处理整个环节采用埋地式设计,因此在建设施工环节中,我们提高了对箱体防水防腐、管道及设备安装等方面的施工技术要求,确保如期完成建设任务。”梁月利说,今年7月,大皇山再生水厂(一期)建设项目已开始试运行,对污水处理设备进行运转调试。
随后,记者跟随工作人员来到智能监控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通过这里的大屏幕,不仅能对生产区域进行24小时监控,还能实时监测进(出)水瞬时流量、进(出)水PH值、进(出)水水温等污水处理各环节的关键数据,实现从原水到出厂水的全方位监控管理。
“我们引入智慧水务系统这一数字化管理系统平台,通过安装传感器、通信网络和在线水质、水量监控仪表等设备,实时采集各类数据,实现了对生产过程的精准监控和远程调度,对加药量、泵组运行等关键参数进行智能调节和优化,提高了运行效率和节能效果。”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如果有设备出现工作异常,系统会自动进行报警,并能精准定位到故障设备或者问题区域,方便维修人员及时处理。此外,工作人员还能通过手机APP进行远程查看和操作,随时随地直观掌握设备的运行状态。
能净化污水 还能供市民运动休闲
据了解,大皇山再生水厂(一期)建设工程正式投产后,与目前正在运行的大皇山污水厂协同工作,能有效提升临桂区的水生态环境质量和防洪排涝功能,高效收集城市污水,扩大污水处理容量,减轻污水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影响。
梁月利说,大皇山再生水厂采用“改良A²/O+深度处理”工艺,出水水质从常规一级A标提升至地表水准Ⅳ类。净化后的再生水(中水)不仅能用于道路浇洒、消防用水,还能实现景观补水,为新区水系、相思江提供生态补水,滋养城市景观。
大皇山再生水厂实现了从“污水”到“再生水”再到“生态水”的绿色循环,它还是桂林首个花园式再生水厂,厂区地面的景观绿化、市民休闲设施、运动场、临时停车功能区等将与周围的山水融为一体。“这样的设计不仅消除了传统污水厂的邻避效应,还让它变成了城市生态的一部分。”
“你可以看到,厂区里水泥路面的区域就是将来计划用于市民休闲、运动的区域,可以划分成篮球场、匹克球场等,供市民来此健身运动、娱乐。”梁月利说,今后这座“地下治污、地上建园”的设施,将彻底融入市民生活与桂林山水画卷。
此外,该建设项目还包括管网修复、水系治理及防洪排涝在内的一体化生态修复工程,将持续完善新区基础设施,发挥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的效益,助力海绵城市建设和生态发展。
●链接:
在广州国际生物岛(以下简称“生物岛”)的西南端,坐落着一个“水滴花园”,其下方是2010年建成的国内首个全地埋式再生水厂。该厂占地约1万平方米,所有污水处理设备和构筑物都在地下,将岛上的污水收集处理达到回用水标准,主要用于岛上的生态补水和厂内的绿化、道路冲洗等,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上方的“水滴花园”整体保持了原有地形,对开放的公园活动区域和生产管理区域重新进行合理布局,共享活动区分为水滴草坪、水森迷雾等7个区域,分别结合水文化、水科学、水生态的内容进行艺术小品及铺装细节定制。
今年7月1日起,位于北京通州区的碧水污水地下再生水厂地面景观公园向市民免费开放。该公园将污水处理的10余道复杂流程全部藏于地下,日处理规模从10万吨提升至18万吨,主要出水指标达地表水Ⅳ类。污水到水厂转一圈,不到24小时就变成清亮的再生水。地面则变身为占地110亩的生态绿洲,是通州首座再生水厂生态公园,精心规划4大功能区,分别是科普体验区、水科学教育区、大众活动区与林间休憩区。
来源: 桂林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