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海书展上,网友关于“文创喧宾夺主”“含书量太低”的吐槽此起彼伏。当琳琅满目的帆布包、主题徽章、限定礼盒占据了视觉焦点,传统书籍似被挤至边缘。(8月19日《扬子晚报》A13版)
文创产品在书展上的蓬勃生长,首先是书业在时代浪潮中谋求生存与发展的自然选择。当出版业面临“图书销售艰难”的寒冬,文创已成为一条重要的收入支流,滋养着出版业向前发展。人民文学出版社文创部邝芮坦言:“文创销售也有自己独立的商业逻辑。”当海子主题书签首日售罄、“文学包袱”成为引流利器,这些充满文学符号的实用器物,不仅为出版社运营注入活力,更以轻盈之态承载着厚重的文学遗产。文创之热,是市场逻辑与行业自救共同谱写的现实奏鸣曲。
要看到的是,文创产品的热销并非书籍价值之敌,它反而可以成为打开文学殿堂的一把新钥匙。正如热播剧《繁花》掀起原著抢购潮,一件凝聚作家精神意象的文创产品,同样能点燃读者对书籍本身的好奇与渴望。上海译文出版社副社长张顺对此洞若观火:出版社文创的最终目的,始终在于“服务于本身在运营的出版内容”。当读者因一枚印着“面朝大海”的徽章而翻开《海子诗集》,因一款刻着“人间清醒”的书签而走进鲁迅杂文,文创产品便成了无形之桥。不仅如此,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相关活动,在书展期间购买任意两本译文图书,可以获赠文创“弗吉尼亚的邱园”卡片,同样有利于推动图书的销售。
更应看到,书籍作为知识文化载体的垄断地位早已被打破。在碎片化信息奔涌的时代,纸质书并非接触文学的唯一圣坛,电子屏读书、App听书、视频看书,已成为许多人走进文学的通道。当读者从书页中摘取吉光片羽,将鲁迅名言印于帆布包上行走于市,让莎翁诗句随咖啡杯融入日常片刻——这些“碎片的章句”所激发的精神共振,何尝不是文学以新形式嵌入生命的动人时刻?书籍正从单纯的阅读载体升华为一种生活态度与精神标识,文创恰是这种存在方式转型的具象显现。
因此,面对文创产品在书展上的“抢镜”,我们不必如临大敌。它既非洪水猛兽,亦非文化堕落之征。文创产品大受欢迎,恰是文学符号在当下土壤里一种蓬勃新生的证明。当书展主办方道出“乐见其成”,认为文创产品能为读者带来更多“情绪价值”时,这正是一种开放视野下的文化自信——文化传播的路径本应如活水般奔涌不息,何苦执着于单一河床。
书展上文创引关注,其实恰是书籍在新时代下生命力的另一种绽放。当文学符号借文创之翼飞入寻常生活,当精神价值在日用器物间获得新生,文化之火正以我们熟悉又陌生的方式继续燃烧,其光其热,何曾减损半分?
作者 关育兵
责任编辑 吕世成 严云
责任校对 何丹
主编 严云
终审 编委 李荣